100份病历导入临床诊断辅助决策系统,总共只需要4.8秒,单个仅需0.05秒,“人工智能”医生完成了批量诊断,和医院医生作出的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98%——19日,在第20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,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人机大战”。
如今,虽然功能齐全的人工智能医生尚难出现,但专项功能的人工智能医生已比较常见,此次推出的临床诊断辅助决策系统,与“沃森”及“阿尔法医生”等人工智能医生一样,其专项诊疗水平丝毫不亚于专业医生。人工智能走进医院,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。
相比技术,管理和制度却明显落后。比如,人工智能医生属于医疗器械,依照《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》,应当按照规定申请注册,未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,不得销售、使用。进一步而言,医疗器械在注册之前,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。
当前的问题是,人工智能在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,很多产品只是以一两次“人机大战”来证实其有效性,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试验数据,这样的论证显然缺乏说服力。因此有必要在这一领域确定重点研发方向,集中资源推出拳头产品,并按照程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,通过科学方法论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,争取早日注册成功,进而批量生产销售。
唯有补齐管理的短板,人工智能医生方能尽快落地生根,成为诊疗好帮手,发挥出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。
□罗志华(医生)